凤凰艺术 | 蒋志:我们的一切感受都是感觉发生预设的结果
2017年8月5日,HDM画廊续展“范沧桑 | 蒋志个展”(下)开幕。此次展览是续6月17日的“范沧桑 | 蒋志个展”(上),此次将展出蒋志的恩师艺术家范沧桑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油画作品”每天的太阳“,一组九十年代用于授课的水粉色彩静物画作资料,蒋志2010年拍摄的录像作品“片刻之光”,2014年的摄影作品“静物”以及2016年的油画创作“去来之花”。由此,此次个展便成为了一个特殊并有对话意味的师生联展,展览将持续至9月30日。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相关报道。
“我们一切感受都是感觉发生预设的结果。有怎样的预设,就有怎样的感觉,就有怎样的看和知,就有怎样的命运”
——蒋志
▲ 中国当代艺术家蒋志
中国当代艺术家蒋志,初次见面的时候,他就像是芸芸众生里随意走出的一个,他与其他艺术家显得很不同。这种不同并不是一种独立特行,相反,他就好像是淹没在众生人海中的并不会太惹人显眼的一个人,如果我们并不特别指出的话,他就会像众人一样和我们擦肩而过,而不会感到有任何的异样。
他的作品就如同他的人,如果我们要问他“表达”了什么,他会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他把一切都交给观众,而将自己隐退到一切之后,是作品自己在说话吗?并不,是观众的心在说话,就如同在蒋志工作室里采访他时,如他所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象,都是由我们内心深处的预设所决定的。蒋志的艺术的哲学体的,要用阉割的语言来描述这样一种思想是不易的,不过我们仍可以试试。
▲ “范沧桑 | 蒋志个展”(下)展览现场
一切似乎都是有所无常的。在蒋志的这个展览正准备开幕前不久,他的老师去世了,而去世的缘由也是令人颇感意外,夺取生命的并不是伴随几年的癌症,而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冒。而蒋志,立即与大家商议,决定将原展览的名字“余下的只是铁锈和星尘”改为他老师的名字“范沧桑”,于2017年6月17日在HDM画廊展出,并又在2017年8月5日,再次展出“范沧桑 | 蒋志个展”(下)。这是一种悼念,以蒋志自己的方式来完成的某种对恩师的一次纪念和精神上的仪式:
“范老师是我最敬爱的老师,我不得不如此做这么一个展览。用作品与他的作品对话,对我来说是最自然的一种追忆与感念吧。”
这个展览展的虽说是作品,但还是着眼于人,人与人的联结与影响,情感的交流与回响。艺术家都说自己的个展就是一件作品,而蒋志却说在这个展览里面:“我才是范沧桑的一件作品。“
蒋志以他自己的方式来与恩师范沧桑进行对话,而在这当中,其方式也可以说是非常“蒋志式”的。在一开始进入展厅的时候,就会见到一张范沧桑在1987年所创作的油画《每天的太阳》,而在旁边,则是蒋志的《片刻之光》。
▲ “范沧桑 | 蒋志个展”(下)展览现场
▲ 范沧桑《每天的太阳》布面油画,133.5x133.5厘米,1987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535prp145&width=500&height=375&auto=0▲ 蒋志《片刻之光》影像作品,37分钟(加速版3分42秒)2010年
同样的主题都是阳光。一个是油画上所静止的,一个是阳光下通过反射和折射到墙面上的。“我们的世界是静止的还是非静止的?”时间是缓慢的,有时我们难以觉察。蒋志的艺术就是他的哲学,他的作品就像是某种心灵的镜子,让你在面对它的时候,会经由它所产生的某种东西,震颤着你心灵深处的某种预设,而让你开始重新思考。如这《片刻之光》,37分钟的时长,很难让人在面对它的短暂一瞥中觉察到影像的时间属性,而相反会让更多的人“以为”它是一张静止的照片。而当观者浏览完整个展览而又回到第一个展厅的时候,那墙上所浮动的,已改变形状和位置的光影,终让人明了那是一件影像。
难道,这样的影像不正是我们周遭世界在我们身上的一个缩影吗?所谓的静止,是对它的运动我们没有察觉。在按正常速率录制的影像中,那竟是我们本身的生活,这当中的不易察觉,在蒋志看来,见“照片”而不见“影像”,正是一种由人心中的“预设困境”所产生。
▲ “范沧桑 | 蒋志个展”(下)展览现场
▲ 范沧桑绘画教学教材部分插图
进入展厅的第二部分,则可以看到在两面相对的墙上,出现了蒋志与范沧桑的另一次对话。这一次的对话,体现为“静物”。范沧桑的一本在九十年代初出版的关于水粉画色彩技法画册中的静物画作以影像的方式在屏幕中一幅幅呈现,而对面,则是蒋志的摄影作品《静物之1》,它来自于2014年的一次在深圳的奇遇。在一个护林员的指引下,蒋志来到了一个二十多年前就早已空无人烟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在那里,残留的人类曾经生活过的痕迹,静止在森林中。但是,那竟真是“静止”的吗?
“它们真的是静止的吗?那盏放在一条长木凳上的油灯,主人在撤离时随手搁在了这里,还是之后有人把它放在了这里,灰尘年复一年的飘落,空气每时每刻氧化着,微生物随着潮气在它的表面上繁衍生灭……并无片刻安静吧,只是我们难以察觉。”
▲ 蒋志《静物》系列摄影,艺术微喷 2014
蒋志的思索,在这人迹罕至的群山包围之中,在这世间浩瀚的笼罩之中,万物都在世间的长河中流动。但是,万物又竟真是“运动”的吗?
“一只飞鸟在天空划过,它的轨迹,如果我们细想,应该是由无数静止的点构成。只是因为我们的视觉残留的生理安排使我们看到运动,或者说,我们把这种视觉残留的效果称之为运动。我们把这个位置静止的点和另外一个位置静止的点勾连在了一起,如果没有我们的这种“理解”和“联想”,我们还能说事物是运动的吗?”
这是关于“飞矢不动”的另一个角度的思索。蒋志展示了他所独特的思维,他擅长将角度从根本上颠倒之后,再重新观察事物,然后再颠倒,再进入。于是,蒋志实现了一种独特的辩证方式。这种辩证法不属于黑格尔体系之降的,而属于最原初的古希腊哲学,在采访蒋志的时候,时常会有古希腊先贤所提过的问题从我脑海中掠过,特别是让我想起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如巴门尼德,这关于“存在”与“幻象”的最原初思考。
▲ “范沧桑 | 蒋志个展”(下)展览现场
而在蒋志那里,则出现了一种他口中所说的“预设”概念。这种概念的最初原型或灵感,据蒋志回忆,大致应该是2008年前后,便有所雏形出现在了他的创作体系中,那是他关于艺术创作时期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下,电脑出现故障而导致屏幕花掉,所有电脑桌面上的对话框或图标都出现了严重的错位和延时复制。
蒋志把这种图像称之为“有故障的显示”,它来自于显示系统的故障,当艺术家拖动对话框时,它经过的轨迹不会消除,除非再次经过而覆盖它。对蒋志来说,认为它是故障是不准确的,因为这是一个人为判断,而它本身则是来自于电脑内部逻辑的一个世界,是一种瞬间被激发而现的世界。
▲ 《虚空之浪之十》布面油画 2015
这里所引申出来的即是,我们感官所触及的世界,是否如这电脑故障一样,是一个来自于人类意识中心的某种逻辑所生成的图像,而我们就在这样的世界所生活着,而这意识中心的某逻辑,换个词来说,就是“预设”。我们的世界被我们的预设所控制和主宰,在另一个层面上,又可以把它称之为“未发育的图像”,因为这些图像和我们所感官的世界,在世间或是某种维度中仍在不停地流动演变,就如同对“静物”的思考一样,我们的意识仍然在运动,我们对事物的判断仍在运动,它终不是一个完结点,而是一条永不停歇的河流。在这种构想下,蒋志逐渐从2009年后,开始把这种“故障显示”逐渐完善成作品出来。
蒋志在这里所提出来的是“虚空”,它既非具象,也非抽象。当人们认为它是抽象的时候,其实它本身是一种关于电脑系统故障的具象图案,而当人们认为它是具象的时候,实际上它又具有抽象中的元素。蒋志说:
这个概念已经跳出了抽象与具象的这种二分法世界,在这些故障图像之下,抽象与具象实则已经被完全解构,在这里,这个问题是失效的,整个问题已经被消解掉了
▲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安静 脉动阵列》布面油画 2014
▲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之B-2016-21》布面油画 2016
于是,在这里,作为观者的角度而言,有什么样的内心,便能看到什么样的图像,它取决于观者自身的“预设”。按照蒋志的说法便是,他脱离掉艺术家的“表达”概念,让观者自身直面作品,激发他自己的“预设”,从而看到他想看到的图像。
那么,蒋志这样做的方式是什么呢?如何让观者能达到通往“预设”和改变“预设”的通道呢?如果说,人们心灵中所显现出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经验性的世界的话,当然这种说法的前提就是“预设”与“生成”之间所发生的图像固化式的范畴。人类世界被各种自身所束缚,当哲学家们说“语言束缚思想”的时候,实际上便是源代码束缚程序的隐喻。
当蒋志的老师范沧桑曾告诫学生们所说的,脱离教学式和应试的方式学习艺术,而应该像真正的艺术大师那样自省和思考世界,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时,这就意味着,突破自身的“预设”,才是一个真正看世界的开始。于是,蒋志在这里便担当了一个让观者突破自身“预设”的这样一个启蒙者。
那么,在这里的技巧是什么?如上分析所示,那一定是使用对经验所固化的表象世界进行颠覆或制造幻象之变。于是,我们将看到艺术家蒋志的工作核心便是如此。
▲ 蒋志《在夏威夷》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40X180cm /2009
▲ 蒋志《在西伯利亚》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40X180cm /2009
在以上两张油画作品中,我们可以见到端倪。仅从以上的图像所见到的,乃是两位男性裸露健壮肌肉的图片,它在众多观者的“预设”中,成为一张崇尚人体和健美的图腾。但实际上,这两张原图却来自于奥巴马和普京。
艺术家将两张原图进行打印,进行绘制,然后将其暴露在自然光中进行拍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艺术家将原图进行褶皱和反光处理,使其人物身份标示被遮蔽,然后拍摄完成。于是,我们将看到很有趣的对比是,政治领袖展现胸肌试图表明政治魅力的图像俨然成为了人体和健美的崇尚标示。在这里,实际的表现方式都是肌肉,但对于身份的不同处理,则演化为完全不同意义指称的图像。
▲ 原图中的奥巴马与普京
蒋志的颠覆和制造“幻象”使得人们重新去思考原有的既定思维模式,在这里,某种新的东西从中逃逸了出来,它生长为一个新的基点,在这个基点上,原有“预设”被激发了自省,而蒋志所要做的,正是这样的“激发”。
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将人们的眼睛从表现世界返回自内心,在早期,蒋志做了相当多的实验和尝试,其中比较有名的则是2009年的影像作品《0.7%的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5358dtozp&width=500&height=375&auto=0▲ 蒋志《0.7%的盐》节选 2009
在这件作品中,我们将会看到影像中的主人公阿娇的从笑到哭的一段视频。艺术家蒋志介绍说,这部作品其本身没有任何的其他引申意义,仅仅在于单纯地表现一个人从笑到哭的过程,但由于该作品中的主人公由于人们对社会事件的某种“预设”,而导致观者对本片中的意义进行自我的解读和呈现,似乎暗示着无形中造就了一个被现实胁迫或引诱的语境,这就是蒋志作品的诡谲之处。
于是,我们便很显然地理清楚了关于艺术家蒋志的创作轨迹。在本次展览中,“范沧桑”这个名字即是已然去世恩师的名字,同时也是展览自身的名称,在采访中,从艺术家那里获知,其名字本身在多重“预设”面前,观者将进入到各自完全不同的感观体验,或许这也是蒋志想要向观者阐述的道理。
▲ 蒋志《散发之物》系列,摄影,艺术微喷,2017年
“范沧桑”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进一步解释了主观的主动性对所谓事物的影响“范”既为规范,法则,模型,也有遵循规律,就范之意;而“沧桑”意为事物无常,变化无驻,“范沧桑”作为名词可释为“变化之法”,作为动词在这里则强调“被动”和“主动”的辩证关系 - 因变而做,因做而变。
新系列“散发之物”,是蒋志近阶段对图像的新的思考,他没有继续之前创造图像的熟稔手法,而在重新使用物件和图像的实验中,建立一种新的存在感,瓦解和置换我们被规范成审美习性的方式在蒋志新的创作中,他这阶段的倾向更为清晰:生产对图像新的感知和使用方式比生产图像更为重要。
▲ 蒋志《去来之花之2016-06》油画于聚酯纤维布 83×71cm 2016
▲ 蒋志《去来之花之2016-02》油画于聚酯纤维布 85.5×73.5cm 2016
▲ 蒋志《情书五号》摄影作品 60 x 90厘米,2011年
▲ 蒋志《情书二十四号》摄影作品 60 x 90厘米,2013年
在展览现场,有两幅《去来之花》油画作品,它最初的原型来自于蒋志的摄影作品《情书》系列,拍摄花在酒精当中燃烧的瞬间。燃烧过的花,在工作室一直留着。慢慢地,鲜花干枯了,过了一年,艺术家做了一个旋转的圆台,把一束干花放在上面,它们在那儿不断循环旋转,他在一边拍照,之后这些照片成了这组绘画《去来之花》的素材。
那些花,分裂在不同时空,既是破碎的,又是衍生的、复生的。这些花看起来是美丽的,惊人的美丽,但是却有不平衡的结构。我们能看到创作者那种内在的丰富性,那种不可平抑的情感的茂盛和起伏,可以感觉到他暗自强烈地呼唤一种魔力,使一朵花,变成多朵,使枯萎的,重生。使线性的时间,返复,使空间在运动中,回转,成为多度的空间。使“我”的空间,成为“她/他”的空间,成为“你”的空间,成为“我们”的空间。在这些不同的角度之中,展现出关于世界与象的不同位面,同时,蒋志也说,花是一种悼念的方式。
悼念,是蒋志艺术创作的关键词之一。在这里,这束花,即是过去与妻子之间的情感纽结,也是对去世恩师的一种悼念之情。悼念,是接受自己的一部分的消逝,并承认自己对某些过程无能为力;是为变幻无常找到另外一种存在的方式,并在这些另外的存在中,找到“自己”;是为了”现在“而纪念,”现在“即是:“是一个告别,也是重返,又是出发的时刻。”
“范沧桑 | 蒋志个展”(下)”
艺术家:蒋志
策展人:富源
开幕时间: 2017年8月5日16:00 - 18:00
展览时间: 2017年8月5日 - 9月30日
展览地点: Hadrien de Montferrand画廊|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七星东街(AT CAFÉ隔壁二楼)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撰文/李鹏 采访/李鹏 责编/李鹏)
红色预警,高能来袭!
“凤凰艺术”的有盐君又来搞事情啦!
这是一个不无聊的群,
现在加入“有盐1001种生活”微信群,就可以:
随时抢到DIY、插花、陶艺、音乐、戏剧、亲子等活动优惠券和大红包哦!!
第一时间Get各种好玩又不贵的活动!!
扫有盐君二维码,带你入群哈!!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中国当代摄影40年(1976-2017)—— 三影堂10周年特展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